2021 年區塊鏈備忘錄:Fork 的創新、區塊鏈平台的直球對決,和崛起的加密島嶼

Williams Lai
18 min readMar 31, 2021

2020 是個不幸,卻也處處充滿生機的一年,對於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世界而言更是如此,經歷了 312 之後,許多區塊鏈圈子的夥伴也開始懷疑人生,然而,與此同時,一個新世界卻也已經悄然而生,容許人交易的基礎設施和嶄新的金融秩序正在誕生,因此,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也在 2019 年的蟄伏後,也在去年破繭而出,自動化做市商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抵押型穩定幣、借貸協議、收益聚合器、金融衍生品等等 DeFi 的應用應運而生,NFT 也逐漸的在 DeFi 的薰陶下發展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筆者個人認為,牛市的開端處於 2020 年,很多機制和共識的成熟會在今年慢慢確定。

牛市的開端 — DeFi 和社區驅動的 2020 年夏天

去年,除了大環境的寬鬆,各國央行紛紛祭出許多 MMT 的貨幣政策來面對疫情以及迎合資本主義時代以外,以及在加密貨幣世界中,比特幣迷信般的減半行情外,DeFi 在兩個重要因素下開始緊湊的發展開來,首先是去年四月的 UMA 在 Uniswap 上進行的 IUO(Initail Uniswap Offering ) 後,其實開始宣示著 AMM (Automated Market Maker)時代的來臨,資產發行也在 DEX 上開始漸漸普及;再者是在 Synthetix 開啟流動性挖礦的濫觴後,Compound、Yearn Finance 的流動性挖礦也終於迎來 DeFi 的絕對的爆發,各種流動性激勵機制、借貸以及收益聚合器的機制也逐漸發展成行。DeFi 的崛起象徵著明確的區塊鏈業務場景 — 金融,是區塊鏈首要的發展場景,原因基本上如下兩點:

  • 場景單純

區塊鏈在過去常常會被許多人質疑的一個大問題是,似乎任何一個產業都能用上區塊鏈,但是常常要面臨的,是鏈上數據的真假,以及鏈外的數據如何判讀、接入等等問題。但是金融場景給予了區塊鏈最單純的發展空間,也就是盡可能的做到所有有需要的數據都盡可能的在鏈上產生,同時也可以看到去年在 bzx 事件後,鏈上預言機等基礎設施也逐漸成熟,我們也可以發現許多倚賴鏈外預言機的 Dex 的方案也都在嘗試過後改動成其他方案,例如 Bancor 2.0 和初始版本的 DODO

在這個點上我們不得不說,自動化做市商可能是 DeFi 最偉大的發明。他讓區塊鏈上面的資產得已形成一個閉環,不必在資產交換、販售端倚賴鏈外的數據來獲取價格,也等同於推進了 Permissionless 這個區塊鏈的重要特徵。如果想了解自動化做市商的原理,CIC 這篇文章非常經典,推薦閱讀。

  • 利益驅動

其次,金融是個最能夠獲得正面回饋的領域,資本利得等驅動了很多業內專家、玩家的創新以及學習能力,也讓資金除了一二級市場、中心化交易所等場域外,有了新的運用空間。此時,許多的 Yield Protocol 和套利行為得已在 DeFi 上產生,穩定幣除了套期保值以外,得以透過提供流動性而在低風險的情況下『白拿(ㄆㄧㄠˇ)』許多協議的治理代幣,而治理代幣也得以在經濟模型、協議整體價值成長以及市場 Fomo 的情緒等因素下,獲得不可思議的價格成長。

這時候對於穩定幣的需求,也隨之而生。

如果你手上有很多你未來很看好的治理代幣不想要拋售,但是你又想要有穩定幣來進行流動性挖礦,那麼你有什麼選擇,答案就是一個字:借

去年很多朋友會和我討論到為什麼有人會使用 Compound、AAVE 等超額借貸協議,原因很簡單,許多的使用者長期看好手上的資產和市場,並且需要更大的資金流,其中不乏大型的投資機構(e.g. 你可能會聽過的XXX Capital 等)和鯨魚在這樣操作資金槓桿。

因此我們幾乎可以看到許多的 DeFi 協議在 AMM 的『無需許可資產販售』以及『流動性提供』的基礎功能下得已更容易的驅動社區成長,參與者同時也能夠透過借貸協議、收益聚合器等基礎設施幫助自己進行造血,獲得更多的穩定幣收益或資金流,以讓自己繼續在這場遊戲下保持競爭力。

2021 年初,我們依舊可以看到這樣的運作邏輯依舊持續進行,而且基礎設施會越發成熟,例如 Dodo V2 \Bancor 2.0 \ Sushswap\Uniswap V3 都不斷的基於現在我輩在 DeFi 遇到的問題進行改善,同時資產也會漸漸的涉及多鏈,例如 Thorchain 的多鏈 AMM 亦值得關注(Nervos 也正在研發 Gliaswap 多鏈自動化做市商)。同時,更多基於其上的合成資產協議也會更豐富 DeFi 的生態,例如 Alchemix 等協議。

最後,DeFi 其實最大的貢獻,是告訴傳統金融世界,許多的方法在 DeFi 上依然可行,甚至更有效率,但其實目前 DeFi 還並未真正和實體經濟有所掛鉤,因此還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去中心化組織的蓬勃發展

透過流動性挖礦以及更多的去中心化代幣公平販售的方式,各個新興的 DeFi 協議的項目方得以更容易的將自己的治理代幣分散給社區,我認為這也是去年至今在社區治理上很大的一個創新,也就是我們逐漸能夠透過許多基礎設施去捕捉使用者的鏈上足跡,以透過這些鏈上數據去捕捉社區成員對於項目的貢獻,並給予他們流動性挖礦以及空投獎勵。

這也是去年 DeFi 發展至今的一大突破,許許多多 No VC,No premined 的項目相繼問世,例如 Yearn、Yam、SushiSwap、Badger 等項目的問世,讓社區治理這個詞重新得使得大家關注,Balancer Labs 所研製的 Snapshot 也受到了廣泛的社區項目的使用,也讓鏈下社區投票開啟方便之門,目前也有許多的團隊正在為鏈下投票能夠順利地被鏈上執行這件事情進行努力,例如 Gnosis 所推出的 SnapSafe 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方案。

在社區治理的嘗試逐漸風行後(其實在 Snapshot 之前,Maker 、Compound 的鏈上治理也已經出現),其實也真正的促進所有的項目方去思考,究竟怎麼樣的代幣業務能夠透過治理來完成,這會是這場社會實驗的開端。

我大概看到的治理業務可以分為這兩個方向:

  • DeFi 協議本身的應用業務

這個面向上是最單純的,我們可以看到最基礎的就是如 Maker 決定要讓甚麼資產可以用來抵押生成 Dai,Cream 要 list 什麼樣的資產做為借貸抵押品;AMM的流動性挖礦獎勵能分給誰,或者在激進一點的像 Yam 是否要刪除 Rebase 機制,這其中仍然存在著專業菁英和持幣群體之間的溝通,以及理性選民的神話。當然我認為至少目前整體的方向是對的,隨著鏈下投票和鏈上治理能夠隨著更多的基礎設施讓投票的結果落實,以及更多的項目和社區淌出一條治理的程序和道路,這樣的制度會越發成熟。

  • 日常業務

治理代幣也能夠讓社區群體行使運營和運用共同資源的權力,小則可以決定一次 Meme 競賽的贏家,大則可以決定員工的薪水,整體的組織制度,代幣獎勵的分發額度,以及是否和特定機構合作等等。

同時,配合著檢視錢包的餘額,治理平台還能夠去檢視什麼樣的 token holder 才有投票權,例如持有 $Sushi 的用戶所獲得的投票權益就不如抵押 $Sushi 的 Xsushi持有者。這些「鏈上足跡」都逐步地在幻化成實際的權利,甚至是空投(airdrop)時決定分配獎勵的依據

漸漸的,在 Dao 組織以及 Multisig 等技術的普及下,我甚至可以慢慢的體悟到,Token 不再只是「資產」,而是越來越像過去對岸常說的翻譯詞「通證」,確實代幣本身能夠代表的功能會逐漸地增加,也會成為治理層面的通行證明。

當然,也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靠投票

複製品不一定是廉價品

過去的我非常討厭抄襲者、複製品、山寨品,但在去年的 DeFi 熱潮中我有了很大的改觀,認為抄襲者並不存在著這麼十不可赦,同時這也是區塊鏈這個講究開源的社群有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擁有異於其他產業的高爆炸創新能力的原因。

Uniswap 和 Sushiswap ,以及和 Compound 和 Cream 的關係其實都是很好的例子,筆者私自認為,抄襲並不是問題,而是抄襲了之後,這個項目基於其上產生了什麼創新?抄襲背後的動機如果存在創新,那麼這樣的抄襲就存在意義,或者我們應該用一個更道地點的說法,這樣的 Fork 就存在著價值。

之前在聽投資機構 MultiCoin 的合夥人 Mable 提到,可能會有團隊存在著『邏輯自洽的創新點子』,但卻不具有相匹配的代碼實現能力,這時候其實 Fork 成熟項目的代碼是個好方法。也可以避免為了相同的業務邏輯重複造輪子。

反正,之後如果這個團隊寫程式功底依舊不足的,花拳繡腿的創新一樣ㄏ位被有實力的團隊反超,甚至在那之前基於 Fork 版本修改的程式碼就可能出現漏洞導致項目操受打擊。

回頭看諸多食物、諸多 Uniswap 的山寨項目,能抬頭挺胸的活出一片天地的,也就只有 Sushiswap 和 Pancake,前者仰賴著 Yearn Ecosystem 的整合以及社區間的創新能力,例如 Bentobox、Onsen等,後者則是依賴幣安智能鏈在大量 CeFi 的資金以及用戶的投入,以及近乎以太坊測試網般的低 gas fee環境,在 CeDeFi 的環境下活出了一席之地。

有鑒於此,其實我有點不能理解 Uniswap V3 的程式碼著作權保護,因為抄襲者要勝過 Uniswap 的關鍵絕對不在於它抄了 Uniswap 而是在於它還有 Uniswap 完全沒有的創新和資源。

當然,如果抄襲是為了 Rug Pull 的,狗帶吧…

如今的 Sushiswap 上可以見到和 Uniswap 完全不同的介面和功能,但也可以看到這種惡意抄襲的介面

社區驅動項目和機構罩的項目

在今年透過 DeFi 的發展我們也看到了兩種形式的項目和生態圈的發展,一種是奔放的社區驅動項目,例如 Yearn Finance , Sushiswap ,BadgerDao等,當然,在台灣也可以看到如 Hakka Finance 也是這個路線;另一種是由 VC 等進行投資和支撐的項目,例如 Uniswap,Compound ,在台灣則有 Perpetual protocol, Fucucombo 等 DeFi 項目。

當然,筆者個人是屬於相信多樣性所帶來的生態紅利,因此兩造間我相信會持續地並存,也會有些項目是介於之間,既有社區驅動項目那種快速、野蠻且奔放的成本,也會有 VC 等支撐的項目所具有的穩定,業務閉環和經濟模型邏輯較為嚴謹的特性(當然這絕對只是概說)。

但我想要說的是,社區驅動,No premine,No VC 的應用類型項目,在多頭的行情下,會漸漸地比過往更有生存的空間,因為漸漸的地方上的知名個人投資人,在地型的投資社群也逐漸的崛起,一個項目的崛起可透過和這些組織的串聯,讓自己在束縛較低的情況下,依舊能打開知名度,並且保持著創新與彈性,當然面臨的挑戰會是缺少資本和人脈可以去連結更多的資源,中間的權衡有賴於個別團隊的能力。

然而,在 Uniswap 和 Compound 身上卻也慢慢看到在創新的節奏上和社區驅動項目逐漸產生差異,綜觀 Uniswap 從 V2 到 V3 ,以及 Compound 最近的 Compound chain ,都能夠發現他們的更新經常是一次一整套公布,而非向社區驅動的 Sushi 或者 Yearn 時時刻刻都分享更新訊息。當然這個點上並沒有好壞之別。反而是 Uniswap V3 對於 License 的堅持讓我不明所以,這也讓區塊鏈世界的進步可能受阻。

我始終認為區塊鏈項目最大的護城河,是清楚的定位和一個能夠持續有創新活力的團隊和社區,而不是在已經完成的程式碼。

以太坊之後的其他平台崛起:L2 和其他 ETH Killer 公鏈地位上沒有區別

以太坊的交易手續費和擴容問題,已經在以太幣成長超過五倍,以及 DeFi 項目的發展,因而讓問題呈現白熱化的地步。因此,各個 DeFi 項目開始必須要選擇,哪裡是比較合適的新平台,這時候出現了兩種大方向的選擇,一種是選擇了兼容 EVM 的其他公鏈,例如 BSC\ HECO,之前曾經在和某大神討論過,如果有個公鏈能夠讓使用者繼續用 Metamask ,開發者繼續用 Solidity ,然後資產可以很滑順的遷移,你會把你的項目遷過去嗎?
他沒有正面回答我,只有說:『test net 當主鏈用就可以吧』

結果測試網真的出現了,而且上面的資產可以在交易所承兌,這其實已經是最有效率的方案,然而依舊不會有項目遷移後就放棄自己的 ERC 20 的資產,畢竟結算保證依舊是以太坊存在優勢。同時我也相信,幣安支持的 BSC,或者是 FTX 撐腰的 Solana ,基本上都不是任何人在了解了以後就能夠複製的模式,他們有的除了認知之外,和其他功練差最多的是直接的用戶流量以及資金流動性。

那麼,其實這時候我認為,BSC 等其他公鏈,其實大多做的事情和 Layer2 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 BSC \Fantom 快速成長的同時,Matic、Skale 等擴容方案也獲得了價值發現的機會。未來 L2 ,尤其 Rollup 團隊勢必有機會誕生出更多被驗證價值的項目。然而,即使如此,我依舊認為當下 BSC 的環境才是最理想的『應用層』該有的樣子,一般用戶不應該承受當今以太坊主網這樣嚴重的摩擦。

而且在此時,一個專門同步各家 L2 ,如各種以太坊 Rollup、側鏈、以及狀態通道,未來勢必有專門的服務,能夠透過縝密的機制設計,來同步 L2 之間以及各個公鏈間的狀態,雖然不一定能夠做到絕對的去中心化,但是利用機制設計來達到效率以及盡可能的安全可能會是短期的可行方向。

這方面日前鏈聞我尊敬的潘致雄也有給出一系列的整理。我也認為未來有可能 AC 的資產跨鏈方案 Multichain.xyz 會給出更多互操作性的實作,當然 Nervos 也在完備互操作性 2.0 的基礎設施中,讓使用者在使用 Nervos 的 dApp 甚至還以爲自己仍然在用以太坊的 dApps(因為連網路切換的動作都不需要有)。

最後還是拋出一個問題,如果公鏈試圖要解決的,只是以太坊正在解決,但是解決好了之後,是可以覆蓋到現在你這條公鏈的情況,那麼試問,像性能等等問題在 ETH Layer2 完備,狀態同步的通道也完成後,那麼其他 ETH Killer 的優勢在哪裡?還是只能在 L2 尚未完備前,盡可能得刷「存在感』

牛市處處是機會,但也暗潮洶湧

身為公鏈的從業者,除了 BSC 外,我也看到了其實其他公鏈上推出的各種種仿盤,其實很難長期運營,這個時候或許去思考,如何吸引圈外用戶是個好方向。這點 FLOW 已經做了很好的示範,那就是 NBA top shot,雖然似乎目前和 FLOW 的主鏈都還沒有和其對接完畢,但其實是正確的方向。

我們常常忘了區塊鏈以外的世界是星辰大海,數十億的用戶其實都還在網際網路世界中,這有待我們用更廣泛的應用主題,以及更容易接近人的技術,去讓更多圈外的用戶進入區塊鏈的 BUFF 之內,或許才是比較正確的方向,在這個面向上 NFT 或許做得比 DeFi 來得好。財富效應帶來人群,但粉絲經濟可以留住真正的使用者。

在出圈這個點上,去年和 Nervos 團隊一直在花非常多的時間,去將更多日常生活就能夠取得的驗證技術,例如手機上的指紋解鎖、FaceID 、以及電腦的 TouchID 和通關的護照等等都是在區塊鏈以前,就存在的加解密技術。這些技術其實是我們應該要讓區塊鏈去兼容的,但是過去其實一直沒有其他公鏈好好的利用這些資源,反而是創造了『需要人們自行保存的助記詞、私鑰』等等系統,其實對於一般用戶而言,在網路時代很多人都已經習慣減少使用密碼了,到區塊鏈世界往往會產生很多的體驗不流暢。

還有房間裡的大象怎麼辦?

以太坊鏈上的狀態,也就是現在所有存儲在鏈上的數據的現況,是隨著生態的進展而越來越膨脹的,這是一頭房間裡的大象,也就是說是一個許多人知道,但是持續視而不見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發出任何交易,部署任何的合約,從此以後以太坊網絡的人就必須天天為了他的這些鏈上數據的同步而付出分佈式存儲的空間,例如 2017 年的 EOS 在遷移前的數據,其實至今都必須被以太坊上的全節點和礦工,甚至未來的驗證者同步。

在鏈上的數據持續的累積以後,時時刻刻同步這些狀態的成本越來越高,每年高達上萬美元,這時候對於一般的用戶或者開發者而言往往是沒有辦法負荷的,因此大家開始仰賴了像是 Infura 等等可以幫忙連節點的設施,造成同步的節點越來越少,漸漸的只剩下有能力的人在進行同步,變得趨向中心化,但是這樣的設施卻往往還是會產生問題,例如去年的十一月,在 Infura 掛點之後,許多的 dApp 和一些小型的中心化交易所也都面臨當機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容易解決但也必須面對,2021 年還有很多宣稱是波卡生態系的項目也還在以太坊上發幣和運作自己的項目,有沒有可能他們有一天遷移到 Substrate 上呢?沒有人知道,但我們知道他們一定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不需要為以太坊付出任何的代價,但是這些全節點在往後依舊得付出成本來同步他的狀態。

目前以太坊已經有一群人在處理這樣的問題,包含 Vitalik,希望能有比較成熟的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即使目前我們還未看到。

台灣會是一個全球的區塊鏈重鎮

去年至今一整年都待在台灣,我真的深深地體悟到台灣是一個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可以迅速成長的寶島,甚至未來會是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世界重鎮,去年因為疫情的肆虐,其實全球都已經處於天翻地覆的狀態,外出和正常的生活都出現了問題,但何其所幸,台灣並不是如此。

自由且正常的生活,對外來人口以及區塊鏈產業友善的環境,都慢慢地促成了台灣成為了在國際上越來越多好項目迸發的國度,我們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知名國際項目來自台灣或者在台灣拓展,也有越來越多的知名投資人,在去年從美國等地搬移到台灣定居,也逐漸的有 NFT 作品和平台開始展露頭角,最後,很多人忽略的在地投資、區塊鏈學習社群也都在蓬勃的發展當中。

首先,在 DeFi 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本地項目在國際的抬頭,例如像是 Perpetual Protocol Cream Finance,都是來自於台灣,並且已經在幣安等大型交易所上 list 的項目,同時還有像是 Hakka Finance 、Furucombo 這兩個在 DeFi 上都有非常大的獨創性的 DeFi Project,他們都與主流的 DeFi 項目有很多的整合與合作,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在 Yearn 以及 Opyn 等等知名的團隊中也都有台灣人的身影 (當然 Nervos 也是),更別說還有些曾經締造上億美金的 TVL 的匿名項目據說可能也是來自台灣。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有極其重要的以太坊研究員外,從杭州發跡,現在市佔率數一數二的錢包 imToken ,在台灣已經有了技術研究的分部,知名的量化機構 Amber group,以及世界上最大的交易所幣安,和成長速度極快的 FTX 也都有員工在台灣,以遠程的方式在共同建造區塊鏈世界。同時,許多在區塊鏈領域有巨大影響力的投資機構,其實也有共同創辦人在台灣指揮著旗下巨量的資金如何佈局。

NFT 賽道也在正崛起當中,在台灣深耕已久的 Lootex 加密貨幣拍賣平台,也在加緊開發 NFT ,同時日前甚至有加密藝術家,以 525 K美元出售。歌手周興哲也已經打算發行 NFT 專輯,由此都可見 NFT 正在蓬勃的發展。

最後,我想說的是整體台灣的區塊鏈環境會成長得多快,其實最關鍵的還是在社群的成長速度,過去台灣往往因為資訊落差,而讓許多人被一些詐騙業者假冒區塊鏈之名進行詐騙,甚至連在 Netflix 上的電影都能看到台灣電影讓一個騙子說出:『他正在做區塊鏈』這種台詞(應該是消失的情人節),可見過往的詐騙業者對於台灣的影響非常之深,所幸,從去年開始,在地的社群開始逐漸抬頭,其中由 Ian 發起組建的 EM3 是一個很棒的例子,身在其中,我看到從去年夏天開始,一路社群內的許多工程師、技術分析師和項目研究員,在沒有背景,依靠互相合作去研究去超前佈署了許多 DeFi 的 Blue chip 項目,包含 MTA(mStable)、YFI(Yearn)、Yam、Sushiswap…等當今知名的項目,其中的成員可能都是前五十名參與流動性挖礦、代幣拍賣的參與者。我認為這些故事直得另尋篇章好好介紹,但我想說的,是如果大家願意更多投入在地社群的建造,其實台灣的區塊鏈環境不但不差,甚至在世界是非常前沿,大家繼續多多努力專研和分享,同時伴隨著像動區等堅持品質的區塊鏈持續生產內容,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好項目,以及優質的社群在台灣繼續誕生,讓整體區塊鏈行業的訊息更加流通。

很榮幸我們身處在這個時代,一個憑藉努力可以讓世界有所不同的時代。

摘自區塊鏈知名投資人 Qiao Wang Twitter
  • 以上所言都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 Nervos 或者我所屬的任何團體
  • 當然也都不是投資建議

還是拖到了今天才寫完,但也沒有關係,備忘錄每年我要交代的主要對象終究是我自己。

--

--

Williams Lai

A blockchain degen who is doing something Impossible in DeFi \ prev Nervos advocate from 2019~2021/10